带着好奇去旅行 带你探索镇江自然风光和神秘人文

去过一次镇江,才懂镇江,带着问题出发吧。


(资料图)

PART. 01

白龙洞直通杭州

金山,镇江著名的三山之一,我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的《白蛇传》水漫金山的桥段就源于此。

图|小红书,挑剔的K爷

由于阻挠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恋,法海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一位“不懂爱”的反面人物。事实上,法海在真实的历史中,是一位坚定佛法的高僧。

法海禅师是唐代著名高僧,俗姓裴,字文德,镇江金山寺(今江天禅寺)的第二代祖师。法海禅师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,因他出家之后,严持戒律,行头陀行(佛教苦行),因而被称为“裴头陀”。法海禅师不仅以苦行著称,而且他还建寺度众,淡泊名利,成为禅宗史上受人尊崇的一代高僧。所以从来没有小说里拆散别人家庭的历史说法。

而现如今金山已经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,也是来镇江必游之处。

金山寺还保留着“法海洞”和“白龙洞”,法海洞又名裴公洞,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。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,洞口横额“古法海洞。”

白龙洞在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。据说白龙洞可以直通杭州西湖。相传水漫金山之后,许仙就从这里走了七天七夜到达西湖断桥,再次于白娘子相会。但由于洞身太过细窄,除了蛇虫之类无人能钻进洞内,无法考证此洞到底能不能通到杭州西湖,因而被披上了神秘的色彩,至今仍是“未解之谜”。

PART. 02

锅盖面里煮锅盖

如果说水漫金山是对镇江这座江南古城的城市记忆,那锅盖面就是这座城市的名片。

在镇江流传着颇具顺口溜色彩的《三怪谣》:“香醋摆不坏、肴肉不当菜、面锅里面煮锅盖,”这便是镇江最有特色的饮食文化了。

老婆饼里没老婆,镇江锅盖面里是真的有锅盖!锅盖面可谓名符其实,下面的时候真把锅盖放在锅里,和面一同煮。

用老杉木制成的木锅盖压住面条煮沸,出锅的面条劲道爽滑,不软烂。木头特有的木香和面条的碱香融合在一起,味道鲜美极了。

镇江锅盖面的灵魂,就是在面条、吊汤、熬酱油、浇头、小锅盖里,这么的独特而美味,绝对配得上“江南天下第一面”的赞美。

PART. 03

茅山的神奇怪谜

茅山风景区,它既是道教圣地,又是抗日根据地,其自然景观、人文景观、森林景观、革命历史观融为一体,胜似仙境。

这里有载入吉尼斯纪录的露天老子神像、神秘的鞭炮声、神奇的怪坡、奇特的喜客泉等景点,是令你入奇、入迷的地方。

鞭炮响出军号来

鞭炮,军号,这是一回事吗?来茅山探个究竟吧!在茅山风景区望母山颠坐落着一座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。碑高36米,宽6米,碑名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。在这威严庄重的纪念碑前燃放鞭炮,空中却能回出军号声来!

2006年4月,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确定为“世界上单次脉冲声击发产生音符最多的建筑”。上海吉尼斯总部专家组认为,由于塔碑采用了空心结构,当在纪念碑台阶下用单次声(如鞭炮、发令枪等)脉冲激发,声脉冲入射到碑体时,产生了高次谐波共振,并且反射。碑体的反射声入射到碑体下方的台阶上,再次形成音调的变化。由于每段台阶的坡度不同,因而从各段台阶反射回的音调有变化,到达时间上也有所差别,形成了不同音符的连奏成军号声的效果。

至此,关于“碑下放鞭炮,空中响军号”的奇特现象,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。巧合的设计,成就了神奇,也记录了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。

泉中冒泡迎客来

喜客泉位于茅山景区西北方,是茅山十九泉中最有名的一眼古泉。泉水冬暖夏凉,水质甘甜,遇旱不涸。

游客只要站在泉边,双击手掌,就会见泉底冒出串串水泡,恰似玉珠翻涌,好像在欢迎客人的到来,喜客泉因此而得名。但为何击掌便会涌出串串水泡,为何就只有此处才会有此现象,迄今为止仍不得其解。

炎炎夏日,何不掬一捧清泉,清凉摄人,藏身于喜客泉畔,透过“鼓掌泉涌”的晶莹水珠,感受“福地神泉”的乐趣,悦心舒心。

上坡下坡颠倒开

在茅山元符万宁宫内往“老子神像”广场方向的急转弯处,约有30米长短的上坡路段,当汽车挂空档或者熄火后,处于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,还自动往上坡行驶,这是一司机在汽车急转弯时突然熄火后无意中发现的。

后来,闻讯而来的许多小汽车、面包车司机开车前往实地验证,果然如此。在此段坡路上,无论车头朝前朝后,无论空档还是熄火,都会发生同样有趣的现象。

据有关专家分析,这是由于视觉误差而引发的假像,看似上坡的地方实为下坡。尽管如此,来茅山的游客们在游览道教圣地的玄妙之境时,都不忘亲身体验一下这座“怪坡”。

PART. 04

天下奇观识沸井

丹阳作为齐梁历史文化古都有着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,作为文化历史古城,就更早了,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。在位于西南方的延陵镇九里有着一座春秋时期千年历史的古庙,那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——九里季子庙。季子庙文明于天下,不仅仅是依靠着其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十字碑、消水石、季河桥等名胜古迹,更得益于这里有独特的奇观异景——沸井涌泉。

出季子庙,沿湖边小径走去,有六口井不规则摆列着,再细瞧井水,不但井水上下翻动,气泡连连,而且三清三浊。据井畔碑文介绍:季子庙前的沸井,乃是天古地造,千载沸腾不休,颇为壮观。夜晚万籁俱寂,可闻沸泉腾奏之声、犹如音乐入耳。据史料记载,季子庙前有井百余口,部分是沸井。现仅存六口、三清三浊,且口味各异。历代文人墨客、名士贤流前来观之,赞不绝口,称其为天下奇观。相传九里是块龙地,沸泉为龙之气,有灵气。用此水洗手、洗脸,可让人祈福消灾。

为了揭开六口古井的谜团,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专家们曾经前往九里村一探究竟。专家们测定,这六口沸井的水温为24℃,附近其他水井温度一般都在18℃至20℃。将燃烧的蜡烛、打火机等可燃物伸进井内,在井口以下10厘米左右的地方均熄灭了,排除了沼气的可能。专家们还对每口井的井水进行了水样抽取,通过分析得出,井水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。颜色混浊的三个古井的水中含有大量的铁离子。铁离子暴露在空气中后,容易氧化形成黄褐色,因此井水浑浊。

地质资料显示,6口井均处在茅东断裂带上,并且古井和湖面上出现翻腾现象的几个位置也基本上处在一条线上,因此也证明了地质构造的存在。专家随即来到茅东断裂带,找到了火山活动的证据。原来,这里的玄武岩,当岩浆活动遇到灰岩,就会形成大量的二氧化碳,地壳深部压力大,二氧化碳从地壳薄弱处通过断裂带涌出地表,形成了气泡。

专家又将六口井的井水抽干,发现清水井和混水井相互不相通,混水井中气孔状土层含铁丰富,而清水井中则缺少富含铁元素的气孔状土层。每口井中的矿物质、二氧化碳含量不同,这就是每口井中的井水口味不相同的原因。

图|科教频道走进科学

虽然古井群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,但是六口沸腾的古井在2000多年的历史里始终翻腾不休,这些奇特现象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。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大自然的神奇,这些城镇中的古井名泉,是一道独特的地理民俗景观。

PART. 05

《瘗鹤铭》何人所书

镇江焦山山中所存历代石刻丰富,被海内外书法爱好者称为“书法之山”,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六朝摩崖石刻——《瘗鹤铭》。瘗鹤铭被称作“大字之祖”,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的实物遗存,是书体由篆、隶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代表,也是江南文风书韵的历史经典。

瘗读作[yì],是埋葬的意思。瘗鹤铭,是一位隐士为一只鹤所写的悼文。从书体形势和内在精神看,《瘗鹤铭》符合东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格。六朝时期,南北分治,加上士族门阀制度非常严重,大量杰出的有识之士得不到重用,怀念故土,北伐无功,于是便热衷于道家的养生之术,佯狂放浪以逃避现实。而矫翅雪飞的鹤,便成了高洁人士藉以寄忧的对象,这正是《瘗鹤铭》产生的时代因素。

北宋欧阳修认为《瘗鹤铭》是“世以其难得,尤以为奇”。北宋黄庭坚则盛赞为“大字无过《瘗鹤铭》”。

有趣的是,《瘗鹤铭》这块摩崖石刻的旷世奇作之奇不仅在于其书法价值之高,更是其身世太过离奇:它原刻于焦山西侧临江的崖壁之上,大约在唐代后期或稍晚坠落江中,破裂残损。北宋时期,冬天枯水季节,水落石出。《瘗鹤铭》因书法古拙奇峭,雄伟飞逸引起书法家的注意,有人用纸墨椎拓,有人索性凿字而去,带回去临摹、研究。据记载,北宋张坣、欧阳修等学者都曾特地来焦山拓过《瘗鹤铭》。清康熙52年,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,募工打捞《瘗鹤铭》,历时三个月,终于挽出残刻五石,共93字(其中11个字不全),置于焦山定慧寺保护。到了抗战时期,日寇曾多次上焦山找寻《瘗鹤铭》,但被当时主持和尚镜融法师藏起来,才免遭一劫,于1960年迁入焦山碑林。上个世纪,考古学家意外发现江底还有残存碑石,从1997年各部门、博物馆组织打捞,一直到2010年,《瘗鹤铭》宣告打捞终结。

就这样,一千多年的《瘗鹤铭》,泡在江水里有800多年,传世至今还真是个奇迹了。

如今的《瘗鹤铭》早已安然,但是谁人所作,却是千年的争议,碑上只留下“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”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款识。学术界倾向于王羲之或陶弘景,但都还缺乏证据。《瘗鹤铭》的作者成为困扰书法界的千年之谜。

世间万物皆学问,让我们一起结伴而行,拜访名山大川,探索自然地理,践行格物致知。镇江欢迎您。

(来源:文旅镇江)

关键词:

推荐阅读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东北印刷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9   联系邮箱:2913236@qq.com